
自知之明
愛因斯坦說: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分。如果你叫魚去爬樹,他終其一生只會覺得自己是笨蛋。」
魚的天分是在水中生活,其身體構造和本能是為了在水裏生存。若離開了水,他的本質不能在空氣中呼吸,就會死去。叫魚去爬樹是誇大極端的例子,但說明了一個重要的道理,就是魚不能逆受造的律,要甘心接納先天的條件,不可強求衝破限制。明白善用自己獨特之處,發展所長,享受水中之樂。爬樹出色的就要推選猴子了,猴子靈活的四肢在樹上盪來盪去,如履平地。可是,放牠在水中就糟糕了!
人要有自知之明,充份了解自己的強處和弱項,發掘自己的天分。擺脱標準化和一體化,切忌與別人比較,因人是獨立個體,必有其獨特的一面,是别人很難複製的,如果朝這定向努力,是不難在職場建立與眾不同的績效。中國的傳統職場文化有提到「行行出狀元」的哲理,就是鼓勵人善用其獨特性,加上進取的態度和積極的志向,無論在那行業也可以出類拔萃。
職場生涯的規劃
人平均有40年的職場生涯,若能及早規劃,一生的工作必能事半功倍,創造更大的成就,惠及眾多的群體。這生涯當中有數個階段,都是按著時間進程、工作態度、個人行為、工作性質等而區分的。
「成長期」是在20歲之前,這是接受基本教育的時期,也是為一生事業孕育意念和舖排進路的準備期。到了這階段的後期,個人應心中有數,認定自己的興趣和抱負,模擬一生要走的大方向,原則上已定下職場的攻略。升學和就業的指引至為重要,學校和教會均可發揮有前瞻性的啓導。
「探索期」是20至30歲,進入職場的初期,我們會嘗試不同工種、不同職位、不同技能,不知不覺開始學習。當理想遇上現實,自己便要調整心態和期望,漸次校正方向。失敗和挫折是必經之路,人生是持續的測試場地,瞬息萬變的工作環境開展個人的視野,鞭策自己上進,努力探索,最後認定事業的範疇和發展的模式。
「建設期」是30至40歲,在職場打穩基礎就在此時期。過了30歲的上班族,體力、能力、智力應到達最佳和理想的狀態,累積的務實經驗,足以判斷「探索期」的職業是否適合,是否甘心繼續發展下去,認定這是值得把青春投放。要知道這決定並沒有把一生綑綁在某一職位、某一行業,而是為前途付出代價的承諾,肯定衝刺的目標。同時,開始横向發展的學習,包括對自己職位和行業以外的知識,更要為晉升作好準備,能否勝任高層次的工作和責任。當然,在這時期我們仍保有轉職轉工的可能性,要付出的代價也較小,但過了這階段難度就加增了。
「發揮期」是40至50歲,個人的工作能力發揮淋漓盡緻,做出最佳的成績。省思與探索的功力進深,能掌握大環境的變遷,知所循序漸進,自主自決,踏實處事;自己充滿自信,享有成就感,有洞悉機遇的眼光、有化解危機的能耐、有解決難題的熟練。個人的歷練培養出謙柔,懂得用客觀的目光參詳職場的榜樣,包括成功和失敗的個案,吸收别人努力的成果。老練生忍耐,不厭其煩地作微觀的跟進,務使工作的細節被彫琢到達至善的水平。同樣,不要只單顧眼前的緊迫事務,也要作宏觀管理,看大圖畫,構想遠象,擺脱坐井觀天的狹隘,為前途策劃和部署。
「退場期」是50至60歲,這也是退休的準備期。到了50歲,可以隱約看到自己職涯的終局,預期可達至的高度。人生是歷史的過程,每一階段都大幅影響下一階段的變化和發展,這準備工夫決定自己能否安然退下。這十年是物色繼任人選的時期,一生職涯的心得要好好的傳授,薪火相傳,更盼望繼任者能青出於藍。這階段亦是為退場後作部署,若是退而不休,有甚麼比職場更有意義和價值的工作可以參予?使用職涯累積的經驗和見識,可以延續個人對社會的貢獻!
選行業與轉工作
俗話說:「男怕入錯行,女怕嫁錯郎」,男人要小心選擇工作,女人要謹慎選擇對象。要避免入錯行,需要在開始時便要好好的為職涯作規劃。先對職場作認識和探索,建立宏觀的概念,再定下方向和計劃,但必須保留一些彈性,若人生不按自己的期望發展,靈活的適應力和兼容力是必須配備的。規劃的主軸,不能偏離神為每人定下的人生計劃,領受職場的召命,你的人生目的為何?瞭解自己獨特的恩賜、與生俱來的天分,發揮各自精采的才能。
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,當中有不少路卻是迂迴曲折的,選錯了有可能費時失事,甚或浪費青春。或有人相信「船到橋頭自然直」,只要「摸著石頭過河」,始終會到達終點;這並不是錯的,在規劃的路線途中突然遇到改道,需要情急的應變心態。若然可行,有規劃的總比去碰運氣的事半功倍。打工跳槽是可接受的。
在四十年職涯的進程中,留在同一職位、同一公司、同一行業的機率很低,轉了數行業也是常有。時代轉變,科技發達,民生改善,舊有的行業消失,被新興的行業取代,轉行業、轉工種是必然的。職場人士可珍貴的無形資產是豐富的工作經驗、沉實的思考能力、堅毅的信心,無論在甚麼時代,處怎樣的境況,對老練和成熟的工作者,並沒有入錯行這回事!